電影被發明了一百多年,但是「同志電影」到今天都還是方興未艾,華語世界尤其如此,從過去影展對同志主題的草創,到今日創作者屢獲國際金獎,太多事情都在這短短的20年發生,而也還有很多事情等待發出更為熾烈的光與熱......
本書集結兩岸三地重要的華語電影人,透過導演、演員與影評人的對話與評述文章,重溫《喜宴》、《藍宇》、《春光乍洩》等數十部作品,並討論同志電影的宿命與未來。
在中國的20年,同志電影總是面對到審查制度的問題,從《霸王別姬》、《東宮西宮》到《春風沉醉的夜晚》無一能脫離被禁命運;在香港的20年,同志電影則面對到了商業化的考驗,通俗片對同志形象的粗製濫造,或因過份美化而無實質,創作者都引以為戒;而在台灣的20年,電影是否要冠上同志這個美名,也一直被討論著,李安、蔡明亮和年輕一代的創作者都有各自的想法,並持續推出難以被歸類的作品。
為什麼導演們前仆後繼地創作,而演員一部又一部地接演?因為他們知道,一枝獨秀的不會只是電影,而是每部電影都將號召一批又一批的愛人、同志和影迷,讓他們走出衣櫃,翻出牆來,從電影院走到街上,所有的類型、身分、社群都將因此有了新的模樣,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滿園的春光,總是如此關不住......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
關不住的類型?同志片作為一種電影類型,是否正名乎?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爭論。同志類型到底是品牌標籤還是有其社會訴求?本部分專訪並解析90年代發跡的導演,聽他們談論同志電影如何遭遇它們的寒冬並含苞待放,在不同的電影節與世界中被看到這樣的一個同志類型。
關不住的身分?要是同志拍的才算同志電影嗎?以前的電影是隱密道出同志的情愫,今日有更多的電影工作者出櫃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本部分收錄所有已經出櫃的電影工作者的專訪、生平與評論。同志電影,不單是一種電影類型,而是在社會意義上需要集結發聲,結合志同道合的人。
關不住的社群?同志在什麼時候不再有志一同,分道揚鑣?同志的電影工作者不僅是單打獨鬥的個體,也會集結起來,爭取能見度,但在當中又會因各有來歷而產生不同的進路。本部分展示了不同性傾向與創作策略的新生代電影工作者的自述,聽他們如何齊頭並進,同時又創造新的分眾、長出新的枝枒。
關不住的影院?要辦一場同志電影放映座談會有多困難?可能比製作一部電影還難,每部同志電影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場運動。本部分展現許多地下電影發行的軌跡,探究如何創造新的放映環境。當我們同在一起,不為別的,就是看電影和聊電影。同志電影的發生現場,往往是發生在電影院以外的地方。
關不住的春光?一道光束如何折射出五顏六色?電影是光的藝術,但電影院可能因為審查制度也放不出酷異之光。本部分將討論真正後續的挑戰:當所有同志議題的檢查與禁忌都消失後,一個導演如何能風格獨具,如何能建構這個時代特異的電影美學。
「無論是影檢、同性戀、政治、電影、性,都一樣,只有通過互相的依附關係才能夠存在,這一點和愛情關係非常相似。」
—婁燁
電影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關不住的春光——华语同志电影20年》(程青松编)总目录
前言:在愛情的河流上
Part I、關不住的類型:同志電影要正名
李安:我只是喜歡男人戀愛的故事
陳凱歌:張國榮的眼睛
張元:殘酷是生活本身給我們的震撼
蔡明亮:我的電影不是在做同志議題
關錦鵬:既近且遠,既遠且近
婁燁:我們可能都是同性戀
許鞍華:拍得太政治正確了
Part II、關不住的身分:華語電影人齊出櫃
遮蔽與洩漏:往日光影的隱秘訴說
張國榮之浮生六記
與鍾德勝喝咖啡
《蝴蝶》夢:被束縛的身分
李幼鸚鵡鵪鶉:青春胴體的僕人,思想的男妓
陳俊志:粉身碎骨地奮鬥著創作著
崔子恩:我拍片子就像聚會一樣
Part III、關不住的社群:「不只是同志」的跨界演出
雲翔:給異性戀看的同志電影
陳正道:再不拍青春,我就老了
青春不敗?台灣同志電影的「成長」
那些春風沉醉的面孔
憶春風:江心洲記
每一個夏天都是今年夏天
Part IV、關不住的影院:當我們同在一起看電影
放的不是電影,是寂寞
北京酷兒的電影游擊戰
香港同志影展回顧
台灣酷兒電影論壇實錄
香港酷兒電影論壇實錄
北京酷兒電影論壇實錄
Part V、關不住的春光:獨立創作,製造酷異美學
反轉《河流》異議:啟動觀看的慾望流動
周美玲的同志影像書寫
洪榮傑和他的《無聲風鈴》
煙霧繚繞中,楊凡電影的情與美
從女性互相進入對方體內的女同志暗喻到男色無邊
附錄:世界主要同志電影節指南
跋文:關不住的春光:記華語電影
致謝辭:二十年彩虹光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