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雯丽执导的电影《我们天上见》,电影和她的气质很贴近,记忆温暖,夹杂着些许寒冷与痛楚,同时包含对人生的领悟,宛如历史洪流中个体记忆的回响。
整个电影都笼罩在雨中,如同南方的梅雨季节一样绵长。这一定是蒋雯丽的记忆,清明时节雨纷纷。上学放学她都带着伞,甚至家里的花盆里都一直在滴答着雨水。蒋雯丽将雨水贯彻的十分的彻底。
《我们天上见》有一个亲情的壳,外孙女与外公相依为命的故事。
1970年代,父母在新疆劳改,年幼的蒋晓兰与外公相依为命,为了避免晓兰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外公假冒父母之名,给晓兰写了十年的信,告诉她父母在新疆支援祖国的建设,要她耐心地等待着父母的“荣归”。这份爱,太深沉,太厚重,无法轻飘起来。外公编织的谎言,让我想起《美丽人生》里的谎言,想起《爸爸出差去了》里的谎言。荒谬年代,极权年代,最普通的家庭也难以幸免。蒋雯丽仅仅用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把时代背景交代了。晓兰在学校受尽同学的歧视,进教室门的时候,被搁在门上面的水盆淋了一身的水。为什么如此年幼的孩子要泼她一身脏水,仅仅是因为她姓蒋,跟中国最大的反动派蒋介石同一个姓。
晓兰被全班同学孤立。为了逃避成为“人民公敌”,晓兰决心成为当时的全国体操冠军,一位姓蒋的运动员那样的冠军。外公也支持她,外公是希望她有一技之长,可以避免上山下乡。如果上山下乡真是举国上下都支持的革命运动,无数的普通人也不会选择这样的逃避方式。
温情的亲情背后是残酷的时代,蒋雯丽用最为女性的方式叙述,甚至女孩子的第一次初潮都娓娓到来。叙述的语气越为女性,印证的那个时代就越发残暴。
伟大领袖可以剥夺我们的生活,与父母团圆的时光,却无法剥夺我们的记忆。
记忆不死。外公也因此在记忆中不死。
《我们天上见》充满自传色彩,是个人讲述,同时也是琥珀,传递了那个时代的寒冷与余温。
听说蒋雯丽想拍《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三部曲,我很期待。
蒋雯丽出生在安徽蚌埠,在考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之前,她在当地的自来水厂工作。她的生命体验也来自生活最底层。她对生活和生命的体验使得《我们天上见》充满了力量。
《我们天上见》由朱旭老师主演,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小巷名流》《心香》《洗澡》《变脸》《刮痧》以及电视剧《末代皇帝》《似水年华》的表演都很精彩。
清明时分,《我们天上见》,唤醒沉睡许久的我们。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