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情状
——写在王玉平、申玲新的画展之际
文:范迪安
王玉平、申玲说他们有好几年没办画展了,担心朋友们说他们都不画画了,因此要办上一个,让大家都知道他们还在认真地画着,于是有了2010年夏天他们的这个画展,也有了这两本分开出版而可称伉俪之篇的画册,一本叫《王玉平》、一本叫《申玲》。
没办展览不等于没画画。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画的观念、画的想法特别是画的态度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悄然而然的,也是自然而然的。作为当代画坛老将,他们的作品曾经留给人们热烈的、表现性极强的印象,例如王玉平曾经画的那些颇有象征意味的大鱼以及赫然醒目的人物大肖像,申玲以往画的生活中的饮食男女,刻画了社会转型期中人的身份与关系,都是当代艺术中的代表。而他们大刀阔斧、浓墨重彩、性情毕现的风格,更是体现了他们鲜明的当代意识。
在这几年的画中,他们的风格基调基本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他们对生活的体察更具体实在了,将艺术之思落实到物象的情状之上,象书写日记一样,用画笔记录着他们的行旅,感受和体验。他们的目光更多地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回到了自己的心灵世界里,画生活的片段,画眼前的小东西,画自己想到的和看到的事物,画人与物的真实状态。这样一种心平气和的艺术态度,看上去远离了承担重负的宏大叙事,但却更多的体现了当代人率真率性的意识。正是在这种无拘无束而又充满感性的表达中,生活的意味和意义以另一种存在的方式显露出来,梦幻与真实、超现实与现实、生活本身与艺术本身叠合了起来,散发出缤纷的芳香。
实际上,他们的这种进一步回归精神真实的状态是有其缘故的。王玉平的一段话值得注意:“近些年的东西,形式上、技术上丰富了,突破了,却偏偏少了撩人心绪的东西,是我们真的比前人聪明了吗,还是我们让聪明给闪着了。”申玲也说到:“令我感动的是一种朴素的东西,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现在闹嚷嚷的艺术圈子能唤起我由衷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慨,他们选择了更明确地走向内心的归程,更多的沉浸在书写式绘画的词语之中,也由此更真实地坦露出自己的性情。
因为他们的艺术态度放松了,他们画的笔调也更加放松了。王玉平的这批画,色彩依然强烈和率性,但色彩的结构更加自由和多变了,色彩本身的气质和意趣冲破了形象的局限,成为耐人寻味的语言;他用丙烯加油画棒的方法,保留了色块的松动感和随机性,又增添了随形而发的笔线,在滋润的色蕴中提示出具体的末梢细节,让人的视觉感受丰富起来;他的一批纸上丙烯画得充满兴味,亚光的色泽传达出极高的品质。他将生活角落中的许多小器具画得有滋有味,让人不能不意识到它们存在的理由。同样,申玲的作品也更多的增添了感性。她笔下人物特别是女性的眼神和身段,还有那些各色的植物,既是看到的造型,更是体察到的意态,活脱地刻画出生活中的个体和个体的生命。在这批作品中,她一反色彩的擅长,用素描的手法勾描眼中的见,用缓慢的线条留住了近距离品味生活与体察物象的时光。而正是在悠长的线条和淡淡的影调中,生活的光彩浮泛出来,如在午后的阳光中品尝下午的茗香。
中国古代早把画中“逸品”看成是精神的象征,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社会学样式之后,表达事物的“状态”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由此看王玉平和申玲的新作,我们可以说,他们不仅没有离开画的世界,也没有离开当代艺术的世界。
范迪安
2010年6月的某一天
20年艺术的印记
--申玲、王玉平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开展
2010年6月19日,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的“申玲、王玉平作品展”将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2层展出。本次作品展是两位伉俪艺术家继1987年、1993年之后的第三次联展。
申玲是当代艺术界女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她擅长使用强烈的色彩,又对日常生活有近乎痴迷的执着。无论是人体的热烈或人心的愉悦,她都可以用纯粹的色彩进行淋漓的传达,每一细节和瞬间都焕发着热情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
这正如艺术家在自述中说:“我依赖大量的速写和默写,在观察生活及感悟生命的过程中,借用这种方式把模糊的感觉变成清晰可见的图象符号,仿佛我每天的心情日记,我凭自己的感觉,以平常心去画我周围的人和事,这是我永远不变的主题。用心说话,是我永远不变的表达方式。我要尽情地表现生命,表现爱,表现生活中的一切泪与笑。”
王玉平对于色彩的敏感来自他对特别的感情经历的反应。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可以为观众提供一扇窗,人们通过这扇窗得以窥见他的灵魂深处。艺术家的感情、无论是意气风发还是平和安祥,都定格在了色彩缤纷的作品中,使人们容易领会和认同。而观众也都在日复一日中,体验着并不相同的心情情绪。
两位的画作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所序:“作为当代画坛老将,他们的作品曾经留给人们热烈的、表现性极强的印象,例如王玉平曾经画的那些颇有象征意味的大鱼以及赫然醒目的人物大肖像,申玲以往画的生活中的饮食男女,刻画了社会转型期中人的身份与关系,都是当代艺术中的代表。而他们大刀阔斧、浓墨重彩、性情毕现的风格,更是体现了他们鲜明的当代意识。”
而正是因为申玲、王玉平近几年两个人没有共同办过画展,因此,此次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大多是艺术家近两年的新作。虽然他们的风格基调基本没有变化,但他们对生活的体察则更加具体实在。
申玲的作品更多的增添了感性,她画笔下的人物,特别是女性的眼神和身段,以及各色植物,既是看到的造型,更是体察到的意态,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个体的生命。她拒绝了曾经擅长的色彩,用素描的手法勾描眼中所见,用缓慢的线条留住了近距离生活与时光。
王玉平的作品,虽然色彩依旧强烈和率性,但色彩的结构更加自由和多变。色彩本身的气质和意趣冲破了形象的局限,成为耐人寻味的语言。他用丙烯加油画棒的方法,保留了色
块的松动感和随机性,又增添了随形而发的笔线,在滋润的色蕴中提示出具体的末梢细节,
让人的视觉感受丰富起来。
最后,特别感谢国内新晋男装品牌速写对本次展览的慷慨赞助。
自述
2010-5-31
不知具体是哪一年爱上了用铅笔画小人,如果从画那批情爱的画算起,最少也有十多年了。
我喜欢用很细很细的铅笔,画很轻很柔的线,就像过去陕北的婆姨们手拿绣花针,大炕上盘腿一坐开绣。我没炕,也没有三五聚一块,扎堆绣的愿望,我喜欢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坐在沙发上,听着略带伤感的情歌,发发呆,画上一会儿。
春去秋来时时感动着我。我喜欢在月牙爬上枝头的深夜,喜欢在秋叶飘落的午后,喜欢在冬日晒满阳光的床上,喜欢在撩人情思的春风里,安安静静的画画。宁静中感叹岁月易逝,柳易飘絮,花易零落的无奈。敏感而多情的神经总是更能体会“一叶知秋”所带出的忧伤。闲愁别绪就像一股涓涓溪流在笔尖流淌,无限情思悠悠不绝。
一朵小花,一片落叶,一条鱼,一棵树,一张脸,一双眼,所有自然中的万物都会打动我,感染我,让我情不自禁的抓过笔来画它们,密密麻麻的线,如蚕丝般悲情。
这些小速写是我自己喜欢的,我画的投入,画得陶醉。
这次展出的部分作品大多是我近两年的新画,了解我作品的朋友可以从中看出区别,不惊,零碎和沉静代替了以往的情色,暧昧和激情万丈。不论怎样,欢乐与愁苦如“薄雾浓云”纠缠着我,我只有诉诸笔端方才心安。
好几年没做展览了,人也呆懒了。主要原因是这几年展览太多,大家跑得都很疲惫,自己也觉得辛苦,由己推人,实在是怕给大伙添麻烦,想想做展览就犯憷,也就一拖再拖,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
这次还是我俩凑一拨,一是一个展览两人忙活,能省点劲;二是让大伙跑一次辛苦一次就行了。
这几年倒是画了不少的画,有在课堂上跟同学一起画的模特;有在道观里画的老道;有在新疆画的楼兰美女、都它尔;也有在军队画的士兵;也画了不少家里的小东小西、坛坛罐罐。反正是没有计划,什么方便画什么,怎么方便怎么来。由于展厅的空间有限,只好拿出一部分来跟大伙见个面。
王玉平 2010-5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